【減重專欄1】減重藥物的前世今生,Ch1:發展歷史及瓶頸 ;Ch2:革命性進展
- G12 VIC
- 2024年8月1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24年10月29日

肥胖,指的是體內脂肪過多,超過正常範圍,影響健康的一種慢性病。目前全臺灣過重和肥胖的比例超過50%,跟30年前相比增加超過一倍。肥胖和許多慢性病關係密切,例如:三高、睡眠呼吸中止、脂肪肝、多囊性卵巢、憂鬱症等。近年來隨著新藥物的發展及突破,以體重管理為導向的治療成為慢性病逐漸重視的一塊。

【ch1減重藥物:發展歷史及瓶頸】
減重的基石是「生活型態的改變」,也一直被寫進醫療指引裡,包括降低飲食熱量攝取、增加運動量和認知行為介入。回顧歷史,早於一百年前人們就對減肥藥物產生高度的興趣,不僅相關門診常見,病人也希望可以不用克制飲食、不用運動,只要吃醫生開的藥就可以減重。
林冠宇院長提到,現在其實沒有所謂健康的處方藥物可以增加基礎代謝率,減重藥物的發展進程其實是在「核准」、「發現副作用」、「重新調整用藥」的不斷循環。
1990年代,有一種藥物組合Fenfluramine 和 phentermine,俗稱「芬芬」(phen-fen),是和安非他命類似結構的合成物,屬於交感神經興奮劑,因為可以降低食欲,促進代謝而在美國風行一時,光一年就可開出幾千萬張的處方箋。但後來發現此藥物會引起心臟瓣膜問題,出現肺高壓,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禁止使用。
2000年之後,出現一種新藥Sibutramine(諾美婷)開始風行,藉由調節腦內血清素而抑制食慾,也得到了FDA核可。可惜事與願違,諾美婷在2010年因為增加心肌梗塞(28%)和中風(38%)的風險而下市。由此可看出減重藥物的發展可說是一波三折。
經過上述2種新藥導致的心臟方面的風險爭議後,2012年FDA決議,減重藥在核准前後皆須提交心血管風險的數據。同年,有一種同樣可調節血清素的藥Lorcaserin沛麗婷,得到核可後開始了安全性的大型隨機臨床試驗,也曾在台灣流行過。結果在2020年意外發現,服用Lorcaserin的組別發生各項癌症的機率比較高,包括胰臟、大腸和肺癌。也因此Lorcaserin在2020年撤出市場。
2000~2020年可說是減肥藥的黑暗期,雖然陸續有新的口服藥如Qsymia (phentermine/topiramate),這種增加正腎上腺素釋放的藥物合併抗癲癇的藥物,有抑制食慾的效果;以及康纖芙Contrave(Natrexone/Bupropion),為抗憂鬱劑和鴉片拮抗劑的複方藥,能對抗飢餓感、降低食物渴望,解決情緒進食的問題。然而這些藥的潛在副作用風險較多,心血管試驗也不夠完整,甚至可能增加罹癌風險,因此醫療端對肥胖藥物的安全性和益處之間的權衡普遍持謹慎態度。直到腸泌素的出現,才產生根本性的改變。

【ch2.減重藥的革命性進展】
在這樣的各式減重藥反覆核准又下市的時空背景下,GLP-1(腸泌素)的問世不僅在糖尿病的治療,也在減重的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進展。GLP-1(腸泌素),全名叫做Glucagon-like peptide-1 agonists。早在二十世紀初期,科學家就發現人們吃東西時,腸道會分泌多種賀爾蒙,有調節血糖的功能,命名為腸泌素incretin。其中GLP-1 扮演的角色包括:促進用餐後島素分泌、延緩胃排空速率、抑制餐後昇糖素的分泌與抑制食慾,藉此降低體重。
林冠宇院長說明,2010-2020之間,共有五種腸泌素上市,其中有減重適應症的為liraglutide,一天施打一次,因為每天施打較麻煩,雖然心血管安全性相較先前藥物相對完整,但未引起市場太多注意。
真正造成突破的是每週一次2.4 mg的semaglutide,商品名Wegovy,創下兩個第一,首先,在2021年發表的STEP1,成為第一個突破10%體重的藥物,達到14.8% (安慰劑只有2.4%),其次是在2023年發表的SELECT trial,成為第一個在有心血管疾病但沒有糖尿病的肥胖病人中,短短48週可以降低20%心臟病、中風或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的減重藥物。林冠宇院長強調,這是一個跨時代的里程碑,改變了醫療界對減重藥物的看法,不僅僅是身形外觀好看或改善代謝指標,而是有了更有說服力的目標──降低死亡率,而FDA也很快速的在今年3月擴大2.4 mg Wegovy的適應症。

*註1:第一段文章所標示紅字的減重藥物多有嚴重副作用或已下架,僅作藥物歷史回顧,並非醫師建議處方
*註2:本系列文章為林冠宇院長接受podcast專訪整理撰寫,所有權歸屬,請勿任意未經同意、告知便自行轉載!
更多文章建議閱讀:
Comments